*形态特征;
美洲大蠊是裴蠊科中体积大的昆虫。成虫体长29-40毫米,红褐色,翅长于腹部末端。触角很长,前胸背板中间有较大的蝶形褐色斑纹,斑纹的后缘由完整的黄色带纹。
*生活习性;
喜欢湿温环境,28摄氏度活跃,常侵害有食物场所极其地下室、下水道;卵鞘8-10mm,深褐色。食性广,几乎可以靠任何有机物生产,爱好腐败的有机物。卵鞘初期为白色,渐变褐色至黑色,每鞘有卵14-16粒,卵期约45-90天(热天只需要20~30天)。若虫约经过10次蜕皮后化为成虫,若虫期长约1年多,温度高、食料丰富时,只需4~5个月。雌虫成长1~2星期便产卵,一生可产30~60个卵鞘,多至90个。成虫寿命约1~2年,完成1代约需2年半。无雄虫时,雌虫能产不受精卵鞘,其中部分卵化出雌若虫,这种无性生殖习性,在家居蟑螂中以美洲大蠊强。高温有利于无性生殖。此虫善疾走,也能作近距离飞行。
*危害描述;
美洲大蠊食性广泛,喜食糖和淀粉、污染食物,传播病菌和寄生虫,是世界性卫生害虫。体表或多或少带有痢疾杆菌、沙门氏副伤寒甲乙杆菌、绿脓杆菌、变形杆菌,还有蛔虫、钩虫、蛲虫及蓝氏贾弟鞭毛虫的卵等。据报道美洲大蠊的肠道中还常保存着活性霍乱狐状细菌、结构病杆菌、麻风病杆菌等。
*防治方法;
一、腐植质管理;
二、下水道管理;
三、缝隙封填;
四、外来物品检查;
五、蟑螂屋监测;
六、滞留喷洒;
七、气雾喷射;
八、热烟雾处理;
九、粉剂处理;